教师风采
首页 > 教师风采 > 正文 >
赵炎秋: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
时间:2021年12月10日 08:59 点击数:[] 来源:

赵炎秋,博士,文学院教授,博士生导师。湖南省“121”人才工程第一梯队成员,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,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,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副会长,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,湖南省文艺理论学会会长,湖南省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会副会长。现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,文艺学学科带头人,《中国文学研究》主编。

2018-2019年,新增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“中国特色文学理论建构的历史经验研究”1项,出版专著1部,在《文学评论》发表权威刊物论文1篇,在《文艺争鸣》《学术研究》《外国文学研究》《中国比较文学》等刊物上发表重要刊物论文5篇,科研经费到帐160万元。重大项目立项一年多来进展顺利,课题组已发表相关论文近20篇。

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,这是赵炎秋教授一贯坚持的理念。赵炎秋教授认为,能够博士毕业,到高校任教的教师,天资都是一样的。能否在学术上取得成就,关键在自己时间与精力的投入。在强调阶级斗争的20世纪60年代,赵炎秋教授由于家庭出身的问题,小学毕业后就失了学,先是在父亲工作的工厂打零工,15岁多下放农村。但他并没有就此消沉,而是凭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向往,自学初中课程,进行文学创作。正是由于这种坚持,在下放农村的十年,他没有从一个高小毕业生退化为一个文盲或半文盲,并为1978年的参加高考准备了一定的条件。由于没有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,他的基础并不好,他靠的是自己的顽强拼搏。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:“记得才到大学时,同寝室的同学有的拿出《康熙字典》看,有的拿出《古文观止》读。我却什么都拿不出,只能以勤补拙。大学一二年级,别人午睡,我则坐在自习桌前看书写字。当时的英语我们学的是北外的教材,两个学年,教完基础部分的一至四册。大多数同学只学到第四册就中止了,而我则自学完五到八册。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,我从入大学时连ABCD都认不全的‘英盲’,到1983年考上陕西师大世界文学的研究生,而且英语还得了比较高的分数,满打满算只花了五年的时间”。后来,他也正是凭着种这种锲而不舍的韧性精神,考上硕士、博士,并先后去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、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、英国剑桥大学、日本日本大学进行学术交流。

让学习、研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赵炎秋教授1986年硕士毕业后来我校工作,除了中间出外攻读了三年博士学位外,一直在我校文学院工作。30多年的教书生涯,使他养成了对于教学与科研工作的热爱。他曾对学生说,“教书、读书、写书既是我的工作,也是我的生活与生存方式。”在一篇文章中,他曾写到自己在国内担任行政职务时十分忙碌,到美国访学期间有时感到寂寞,不过“虽然寂寞,我却没有在国内忙碌时常常泛起的那种失落感。这大概是因为自己毕竟是个教书匠,内心深处牵挂着的还是学问,做点行政工作不过是客串,从未把它当作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。寂寞意味着所有的时间都是自己的,正好用来充实自己。每当读完一本好书,写下一点有价值的文字,查到一本有用的资料,或者发现自己的英语水平又提高了一点,心里便一阵由衷的高兴。真正体会到了‘寂寂寥寥扬子居,年年岁岁一床书’的生活真谛。”对于学术的热爱,使他在教学科研方面都做出了一定的成绩,得到国内学术界的认可与肯定。

赵炎秋教授认为,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这是教师的本分和职责。赵炎秋教授平易近人,是学生眼中的忠厚长者,但课堂上却十分严格,对学生的要求很高。他重视启发式教学,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知识、学术的热爱。他常说,让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既是教师的职责,也是教师光荣和幸福。尽管已经年过花甲,他仍然坚持上本科生课程。对于教学,不管是本科课程、还是硕士、博士课程,他总是一丝不苟,认真备课,认真上课,经常更新讲义,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。对于学生,不管是本科生、还是硕士生、博士生,他都诲人不倦,有向他请教的学生,他总是认真回答。研究生的论文,他总是一改再改,细致到标点符号的修正。而且,他一直认为,现代社会是一个“后育”的社会,年青人有许多值得老年人学习的地方。教师与学生应该多交流,教学相长。他教的本科生,毕业若干年后,很多还记得他。他培养的研究生,不少已经获得教授、副教授职称,有的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。为此,他得到学生们的喜爱,并曾获得“湖南省首届教学奉献奖”“湖南师范大学教学名师”等称号。

赵炎秋教授硕士专业是比较文学,博士专业是文艺学,研究领域十分广阔,研究重点在文艺学、比较文学,但在古代文学、现当代文学方面也有所涉猎。他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、一般课题4项,重大课题1项。每一项课题他都认真对待,力争将其做成精品。他所获得的1个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,4个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,大都是国家课题、教育部课题和省社科课题的结项成果。以课题带动研究,培养学术新人,这是赵炎秋教授一个重要的工作思路。现在,他正与学科的青年教师一道,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进行研究,“有团队的共同努力,相信我们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任务,在学术上再上高峰。”赵炎秋教授这样告诉我们。

(来源:湖南师范大学网站、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网站)

下一条:景辉:特色+努力是基础研究工作者的生存必备

【关闭】

教师风采
湖南师范大学人事处(党委教师工作部)

电话:0731-88872230

版权所有 @ 湖南师范大学人事处(党委教师工作部) | 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麓山路36号 | 邮编:410081 | E-Mail:rsc@hunnu.edu.cn